发布:2024-04-10 22:41:23 关注:12316次
我国著名的土木、建筑“老八校”之一,原冶金工业部直属重点大学
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高校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院校
陕西省、教育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陕西省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培育高校,建有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建筑学入选有望冲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取得重大突破
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教育部授予首届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一、招聘基本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事业,德才兼备、身心健康。
2.海内外高校或科研院所博士毕业并获得相应学位。
3.符合招聘岗位要求,能胜任本学科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的学术水平和良好的发展潜力。
4.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5.应届博士生年龄一般不超过32周岁,博士后、具有副高职称者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业绩特别优秀者可适当放宽。
二、招聘岗位类型及待遇
(一)长聘岗位
1.讲席教授
岗位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在自然科学领域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系统性、创造性的成就和做出重大贡献的国内外战略科学家。
岗位待遇:年薪100万元;安家费及购房补贴400万元;科研费1500万元。
2.领军教授
岗位要求:具有教授任职资格。具备组建团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前沿交叉领域和“卡脖子”难题取得突出业绩和成果的能力;在解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中有突出建树,受到业界公认的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以上获得者(排名第一)。
岗位待遇:年薪70万元;安家费及购房补贴300万元;科研费1000万元。
3.拔尖教授
岗位要求:具有教授任职资格。具备组建团队围绕国家经济发展需求,行业发展需要取得突出成果的能力;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国家级人才、国家级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高素质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业界认可的成果。
岗位待遇:年薪50万元;安家费及购房补贴200万元;科研费500万元。
4.强基教授
岗位要求:具有教授任职资格。具备组建团队围绕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形成突出贡献的能力;在省级科学技术奖励、培育优秀青年人才、承担重要的国家级科研和工程建设项目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岗位待遇:年薪38万元;安家费及购房补贴100万元;科研费200万元。
5.长聘副教授
岗位要求: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任职资格。在所从事科研领域中获得较高学术成就,具有创新发展潜力和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省级青年专家、省级青年人才。
岗位待遇:年薪25~30万元;安家费及购房补贴50万元;科研费50万元。
(二)准聘岗位
6.准聘教授
岗位要求: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任职资格。在国家重点研究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具有创新发展潜力和较大社会影响的国家级青年专家、国家青年人才和地方领军人才。
岗位待遇:年薪30~40万元;安家费及购房补贴80万元;科研费100万元。
7.准聘副教授
岗位要求:具有博士学位且科研成果特别突出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岗位待遇:年薪20~25万元;安家费及购房补贴20~40万元,科研费20~40万元。
8.助理教授
岗位要求:具有博士学位且教学科研能力和潜力突出的人才。
提供待遇:年薪12~20万元;安家费及购房补贴5~20万元,科研费5~20万元。
(三)师资博士后岗位
岗位要求:国内外优秀博士毕业生。
岗位待遇:年收入20~25万元,科研费5万元,享受科研工作室、博士后公寓或租房补贴;出站入职后,可按准长聘岗位引进管理。
三、应聘流程
1.应聘人员请将简历投递至邮箱:请【点击下方“立即投递/投递简历”,即刻进行职位报名】。
2.学院对应聘人员进行考察,报学校审核批准。
3.学校确定、公示引进人选,签订聘用合同。
四、招聘需求专业或方向
学院 | 需求专业或方向 | 学院联系人 |
建筑学院 | 建筑学及其相关专业、城乡规划及其相关专业、风景园林及其相关专业 | 029-82202943 |
邹老师
张老师
工程学院
刘老师
叶老师
工程学院
史老师
王老师
15802909216
张老师
姚老师
工程学院
张老师
党老师
史老师
裴老师
谌老师
万老师
郭老师
13571928275
刘老师
郭老师
陈老师
陈老师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池老师(高层次人才办公室)
韩老师(博士后管理办公室)
联系电话:+86-29-82202184,+86-29-82202083
应聘网址:http://rsc.xauat.edu.cn
学校简介
底蕴深厚,特色鲜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双中心”城市西安,现有雁塔、草堂两个校区和一个大学科技园区。学校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是新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本科学制的建筑类高等学府,是我国著名的土建“老八校”之一和原冶金部直属重点大学,是陕西省、教育部和住建部“省部部”共建高校。面向未来,学校秉持“学术立校、自强报国”的办学理念,扎根西部,立足行业,求真务实,奋发有为,推动构建“11445”发展新格局,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丝路沿线学科门类最全、培养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国际建筑科技新高地。
学科突破,优势彰显
学校是国务院首批获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拥有原国家重点学科3个(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入选陕西省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培育高校,建筑学入选有望冲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现有博士点10个,其中,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取得重要突破,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4个学科取得预期成果,“建筑科技”学科链群优势更加彰显。工程学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48‰,材料科学、环境与生态学、化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建筑与建造环境学科进入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前200名。学校统筹推进“四+”转型升级,建立交叉创新研究院,探索构建多学科联合攻关科研机制,发展动能愈发强劲。
立德树人,木参九天
学校现有21个学院,67个本科专业,2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评估认证。在校各类学生总数36000余名,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0000余名,研究生10000余名,留学生200余名。学校累计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0项,国家优秀教材奖3项。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和“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在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20位。学校持续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建设,建立未来技术学院,实施本博贯通培养。学校先后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包括13名院士在内的30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成为国家土木建筑、环境市政及材料冶金类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人才强校,师资雄厚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推进“人才跃升”工程,对引进人才实行准长聘岗位管理和高年薪制待遇,有效吸引激励稳定人才;实施高水平学术团队建设管理办法,搭建人才集聚平台,产出一流成果;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建立有尺度有温度的考核评价体系,职称晋升与岗位聘任路径多元、不拘一格;构建“青蓝学者”、“雁塔学者”、“圭峰学者”三层次特色化阶梯式“优秀青年学者”培育体系,助力青年人才加快成长。学校大力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生态,拥有在职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十四五”以来,新增国家级人才近20人,以院士,国家特支领军、青拔,国家杰青、优青等领衔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数量快速增长、规模不断壮大。
科技报国,服务发展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2010年以来,学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科学探索奖1项,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学校建有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级智库、国家级成果研究推广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甲级资质设计研究院3个。陕西省依托学校成立了“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和人居环境研究院”和“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获批陕西省首家“秦创原陕西高校创业孵化基地”、省高校第一批大学科技园,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与日俱增。
以人为本,全心保障
学校大力加强优质基础教育平台建设,人才子女可享受全省领先的附属中小幼基础教育资源。附属中学成功创建“省级示范高中”,获“全国语文教改示范校”“陕西省素质教育优秀学校”等荣誉,附中学子多人考取英国牛津大学、约克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近半个世纪以来,附小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校风和全省前列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陕西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西安市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先进学校”;附属幼儿园是“陕西省示范幼儿园”。全过程高质量基础教育保障人才无后顾之忧潜心教学科研,提升人才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https://rsc.xauat.edu.cn/info/1275/4058.htm
【1】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转载请必须注明,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求职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其他教职工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