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前身为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成立于2000年7月,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高校。学校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本科学校,现有在校本专科生近1.2万余人。
学校位于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沈阳市,坐落在浑南核心区由多所大学组成的大学城中,与沈阳科技学院、辽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相拥为伴,与东北大学、沈阳体育学院、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科技馆、辽宁省博物馆为邻,处于沈阳新行政、文化区域的中心位置。这里交通便捷、设施完备,教育、文化氛围浓厚,给人以创新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之感。
学校占地61.6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4余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生活设施完备。这里有全部为多媒体教室的教学主楼业精楼,巍峨壮观;思成楼和科技楼,宽敞大气;留学生院和大学生活动中心遥相呼应;鲁班楼是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地之一,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可以满足校内外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的需要。现代化图书馆,临湖而建,现有藏书129.18万余册,电子书80余万册。国际标准的塑胶操场和室内运动场,设施俱全,学生学习生活方便舒适。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折合695.5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师584人,自有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94.69%,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33.39%,“双师型”教师占25.68%。多人在国家、省、市等学术团体和评审机构担任职务,其中有辽宁省教学名师,行业知名专家。学校外聘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知名工程技术人才到校任教,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确保了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面向建筑、装备制造(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主要产业,以工为主,管理、艺术、文学、经济多学科协调发展,现有14个教学单位,设计、规划了以建筑与土木专业集群为“一体”,机械与自动化、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等专业集群为“一翼”,管理与经济、艺术与文学等专业集群为另“一翼”的“一体两翼”的专业布局,开设建筑学(五年制)、城乡规划(五年制)、风景园林、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安全工程、测绘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智能建造、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物流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工程造价、互联网金融、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网络与新媒体、时尚传播等共32个本科专业,开设环境艺术设计、建筑工程技术、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监理、工商企业管理、数控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物流工程技术、移动应用开发等10个高职专科专业,专业设置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具有鲜明的行业优势和特色。学校有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个,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1个,辽宁省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1个,校级优势特色专业3个,校级特色专业7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校内试点专业2个。
学校拥有一批较高水平科研平台,建有辽宁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平台1个,省级产业学院2个,校级产业学院2个,沈阳市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实训中心3个,实验中心9个,各类实验室140余个,校级研究所26个。近三年,我校教师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25项,其中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社科规划基金6项。发表sci,ei及中文核心等高水平论文69篇,获副省级领导批示咨政建言3篇,承担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30余项,获各类科研成果奖励50余项,获批知识产权200余件。
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坚持科学研究面向建筑行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设有城乡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人居环境设计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结构与工程材料研究所、智能建筑设备控制技术研究所、建筑信息技术研究所、工程机械应用技术研究所、工程造价研究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研究所等26个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四技”服务。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与11个行业组织和261家企业在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吸纳就业、资格培训、人员互聘等方面开展合作。学校加入辽宁省装备制造产业等10个校企联盟,与联盟内高校、企业开展协同育人,深化产教融合,不断增强服务城市现代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兴产业的能力。
学校牢固树立应用型办学理念,积极构建基于obe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积极开展富有学校特色的“五实”教育。学校注重产教融合,与200多家企业紧密合作办学,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就业基地。已有20届3万余名毕业生步入社会,他们以扎实的理论知识,纯熟的实践动手能力,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名列省内院校前列,连续6年获得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荣获辽宁省2022年度毕业生就业工作二等奖,获得中国教育在线“2023年度高质量就业最佳服务高校”奖。城建学子凭借其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在企业中享有盛誉,学校已成为未来建筑工程师的摇篮。
学校树立“学生为本,立德树人”的学生工作理念,聚焦思想政治引领,实施“一本两育”,即坚持学生为本,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工程”和“日常思想政治育人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工程”依托“一课五结合”教学模式,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着力构筑“大思政”格局;“日常思想政治育人工程”依托“1133”教育模式,营造“三全育人”良好氛围。通过“一本两育”,在潜移默化中将理想信念、责任担当、服务基层的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每一个方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学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社团活动异彩纷呈。学生每年都能够荣获国家、省、市以上各类奖项达200余项次。在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包装创意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自动化系统应用大赛、“苏博特杯”全国大学生混凝土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辽宁省“测绘地理信息之星”大赛、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辽宁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辽宁省大学生工程能力训练大赛、大学生物流仿真运营设计大赛、辽宁省ti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意创业竞赛、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环境保护科技大赛等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和国际合作,先后与美国东伊利诺伊大学、英国兰开夏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签订合作项目,积极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高校建立联系,进一步推进国际合作,拓宽国际交流渠道,为学生创造更加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学校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以培养具有“中国情怀”的留学生为目标,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爱华助华”的留学生。除对其开展汉语、中国文化、专业课程教学外,还建立了中外学生合作学习模式,促进中外学子相互学习,互相交流,创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学习氛围。2023年获评辽宁省高校国际化水平评估试点学校。
2017年,校党委被命名为沈阳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2018年,校党委被中共沈阳市委授予“沈阳市先进党组织”称号,是当年唯一一所获此荣誉的民办高校党委。同年学校党委被中共沈阳市委教科工委授予“先进党委”称号。2023年,学校获评辽宁省第二届民办教育协会“党建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获辽宁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沈阳市大中学生寒假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和沈阳市先进团委荣誉称号;在第六届辽宁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铜奖;中外学生交流社团等学校四个社团被评为“沈阳市百强社团”,梦之翼志愿者协会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志愿者组织。学校团委获评2022年度“辽宁省先进团委”荣誉称号。多名教师先后获得辽宁省委教育工委、沈阳市委教科工委“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沈阳高校“优秀教师”“沈阳高校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业精弘德,学勤出新”的校训精神,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三大发展战略,以“奉献国家,服务社会,发展学生,造福教师”为教育使命,坚持办大众教育,育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立足辽沈,辐射全国,重点服务城市现代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兴产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具有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建筑产业服务,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和沈阳主导产业及战略新兴产业服务,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根据学校发展需要,现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
一、招聘条件
1.热爱高等教育事业,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尊重他人。
3.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奉献精神。
4.具有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
5.身心健康,性格开朗。
6.就读和工作期间,未受过任何纪律处分。
7.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学校不予录用:
(1)报名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存在弄虚作假等问题的。
(2)曾受过各类刑事处罚或党纪、政纪处分的。
(3)曾因不胜任岗位工作或其他原因被原单位辞退的。
(4)身体状况或其他不适合从事高校工作的。
(5)存在师德、师风问题的。
二、招聘类别及要求(具体要求详见附件1)
1.专任教师。
2.实验技术人员(教辅)。
3.网络与信息中心工作人员(教辅)。
三、薪酬与福利
1.享受五险一金。
2.享受带薪寒暑假。
3.学校提供通勤车和单身教工公寓。
4.报销采暖费。
5.享受教职工食堂免费早、午餐。
四、应聘方式及流程
1.报名方式:登录招聘网址:https://zp.syucu.edu.cn/zp.html#/,根据网站新利软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应聘须知进行报名信息填报。
(1)各阶段学历、学位证书电子版扫描件;
(2)各阶段教育部学历认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扫描件,到学信网下载;
(3)身份证电子版扫描件;
(4)各级、各类职称证书,教师资格证书或其他证书扫描件。
2.资格初审:学校根据报名表信息及相关材料进行初审,通过人员电话通知,未通过人员不再通知。
3.试讲考核(根据岗位需要)。
4.面试考核。
5.对拟录用人员进行资格复审。
6.健康体检。
五、联系方式
1.地址:沈阳市浑南区全运五路501号邮编:110167
2.学校官网:www.syucu.edu.cn
3.联系人及联系电话:李老师024-31679810(来电时请说明是在高校人才网看到的信息)
注:
1.本次招聘仅通过智联招聘、高校人才网、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发布招聘信息,通知形式为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办公电话,不通过其他途径接收报名信息,报名人员请勿相信其他招聘渠道。
2.试用期六个月,满足岗位要求,考核合格者予以转正,不合格者不予录用。
附件1:沈阳城市建设学院2024年春季学期招聘岗位及要求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2024年春季学期招聘岗位及要求 | |||||
序号 | 单位、部门 | 招聘岗位 | 招聘专业 | 专业及岗位要求 | 备注 |
1 |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 专任教师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1.本科所学专业为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或相关专业,研究生所学专业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或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 |
2.掌握建筑电气设计者优先。
2.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本科所学专业为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或相关专业(对于优秀的应聘者可降低到本科学历)。
2.所学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统计学、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或相关专业。
2.本科或研究生所学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或相关专业。
2.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
2.博士优先。
2.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
2.博士优先。
2.博士优先。
2.具有新能源汽车设计、服务等相关工作经验。
3.博士优先。
2.能够通过相关会计资料,分析企业经营现状及发展前景;具备一定表达能力,能把书本语言结合实际工作,变成通俗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进行教学;
3.熟悉国家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和规定;熟悉行业会计制度和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
4.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精神。
2.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优先考虑;
3.具有高校教学经验者优先考虑。
2.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2.本科与研究生所学专业均为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
3.具有中级(含)及以上职称;
2.具有装配式或bim实践经验者优先;
2.本科阶段为原“985/211院校”或美院毕业;
3.具有2年以上数字视频编辑、短视频摄制、影视拍摄相关经验;
4.具备影视拍摄与制作、非线性编辑的技术能力,拥有一线新媒体资源及专业前沿知识,能进行社会化项目引进与相关课程搭建。
5.熟悉影片的后期制作流程及标准,有业内工作培训以及有摄像经验者优先。
2.副高级(含)以上职称优先。
2.所学专业为时尚传播、广告学、新闻与传播、新闻传播学、传播学、播音主持专业。3.具有传播学基础知识和时尚传播前沿发展研究等,可以承担传播理论类、策划类相关课程。
4.具备传播学资源,能进行课程与社会化项目引进与搭建。
2.本科、研究生所学为机械类或机电类相关专业,有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工艺、机电系统设计及应用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能熟练掌握plc编程和hmi程序的编写,熟练掌握电气元器件的选型及调试,能根据项目要求能熟练的对零配件进行选型,图纸的输出以及安装调试,有自动线设计经验和教学经验者优先。
3.具有3年以上相关行业企业经历,中级职称。
2.本科、研究生所学为自动化、电子、人工智能、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相关专业,具有电子、人工智能的设计、开发、集成和运维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及工作经历者优先。
3.具有3年以上相关行业企业经历,中级职称。
2.取得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位,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能力,表达能力强;
3.热爱国防教育,有志于长期从事高校教育教学工作,遵纪守法,责任心强,爱岗敬业,有奉献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好;
4.思想道德品质高尚,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服从学校工作安排。
2.有一定科研能力,在国内外语言类具有影响力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及以上;
2.具有英、美、澳、加、新等国家留学经历者优先。
2.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
3.本、硕专业一致或相近
2.具备较强动手能力;
3.能吃苦耐劳,具有奉献精神,年龄原则上35周岁以下,服从工作安排;
2.中共党员;
3.在校期间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
4.需入驻男生宿舍;
5.本科及研究生所学专业均与我校开设专业相近或相关。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