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会在手,求职信息实时掌握
    Alternate Text
    APP下载
    Alternate Text
    微信公众号
    Alternate Text
    小程序
新利软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事业单位招聘 > 招聘详情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电

分享至

一、学校简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经管学科优势明显,工、理、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拥有一支以国家及部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学术造诣深的知名学者为带头人,中青年专家教授、博士等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其中共享院士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6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在众多领域参与并完成了一系列国家“六五”至“十三五”计划重点攻关、“973”“863”等高科技攻关和国家、省部基金科研项目。2023年实到科研经费突破7亿元。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十四五”时期,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以“1124人才工程”为牵引,打造人才聚集“强磁场”,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致力于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大学。现面向海内外诚聘优秀人才。

 

二、创新中心简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电-卧龙电动力创新中心,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人工智能)学院为依托,现有教师9人(教授2名、副教授4名、讲师3名),卧龙高层次人才(兼职)3名、在读硕博研究生40余名,具有电力电子实验室、运动控制实验室、航空DO-160环境综合实验室与小批试样车间等多种平台。创新中心在电机设计、驱动器设计、热分析与管理、仿真与半实物模拟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究领域包括:泛交通领域电动力驱动系统(航空、汽车、船舶、骑行等)、高速电驱负载动力集成系统、新能源控制集成及电网耦合(风、光、氢、储等)。

 

 

中心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8项以上、企事业横向项目数十项,并与全球一流电驱企业卧龙成立了电动力系统创新中心;共发表论文230余篇(SCI收录50余篇),授权和公开发明专利150余件;培养的研究生深造于国内外知名院校,就职于国内外知名企业。

三、招聘方向、岗位及待遇

招聘专业及研究方向:电气工程、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等专业,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电机设计、电机与驱动相关软硬件技术、电力电子相关软硬件技术等。具体岗位及待遇如下表:

人才岗位

基本条件

参考待遇保障(部分)

导师资格

力行讲 席教授

国家级领军人才,浙江省特级专家,或具有相当学术造诣的海内外人才。

一事一议

博士生导师

力行特聘教授

国家级青年人才,或具有相当学术造诣的海内外人才。

科研启动费:工科100万

购房补贴:250-300万

学校津贴(40万/年)+岗位年收入

博士生导师

力行青年学者

浙江省领军人才、浙江省青年人才,或具有相当学术造诣的海内外人才。

科研启动费:工科80万

购房补贴:150-200万

学校津贴(25万/年)+岗位年收入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特聘研究员

全职引进的海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学者,水平相当于引进学科/学院正高专业技术水平,以上人员一般不超过35周岁。

科研启动费:工科20万

综合待遇:45万/年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特聘副研究员

全职引进的海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学者,水平相当于引进学科/学院副高专业技术水平,以上人员一般不超过35周岁。

科研启动费:工科15万

综合待遇:35万/年

 

硕士生导师

博士后

海内外知名高校的博士毕业生,一般年龄在35周岁以下,有海外学习、研究经历者优先。

综合待遇为每年45万起,学校支持申报各类博士后专项计划资助,出站考核合格,达到学院师资引进条件者,按照学校人才引进文件的标准和流程引进。

/

 

 

详细引才岗位信息和薪酬待遇请查看学校引才相关文件

四、应聘方式

1、应聘材料及投递方法

应聘者请将应聘材料(含个人简历、学术代表作等)通过邮件发送。

邮件标题命名要求:应聘岗位+研究方向+姓名。

2、联系方式

联系人:全宇

联系电话:18069780189

邮箱:quanyu@hdu.edu.cn

联系地址: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杨街道2号大街1158号第2教学科研楼,邮编:310018

附:

学校主页:http://www.hdu.edu.cn

校人事处招聘链接: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24年诚聘海内外优秀人才公告 https://renshi.hdu.edu.cn/2024/0522/c2933a265342/page.htm

专题推荐

进入关怀模式